NATURAL BORN KILLER
【娛樂週刊】史上最受爭議性的電影第八名,或多或少都說明了這部戲有多離經叛道,多麼不符合大多數人的胃口。沒錯,由於電影內容充滿了血腥與暴力,確實不符合主流電影必須是合家歡娛樂的標準,也難怪電影一推出時。各路衛道之士紛紛洶湧而來,衝出來批評著這部電影如何美化暴力行為,鼓吹著反傳統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加上電影別樹一幟的拍攝與剪輯風格,讓當時新接觸的觀眾摸不著頭腦,令電影於一開始的時候獲得極為兩極化的評價。但電影就是有著如此奇妙的魔力,通過時間的慢慢發酵與在午夜劇院的重複翻播之下,這部電影從一而終的混亂與瘋狂卻被世人所欣賞,成為了電影時中暴力美學流派的一部重要作品。電影某些部分對媒體在追求曝光度時毫無底線和標準的批判與撻伐,放到現今施虐各地的「主流」傳媒與它們的所作所為之上,來得格外諷刺。
談起暴力美學,近代影壇中將其帶到主流電影裏,並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人,必然就是「Kill Bill」系列,「落水狗」等著名作品的主腦,Quentin Tarantino。他憑著自己成為導演以前,作為電影錄像帶租借店員工的身分,以及對各類電影的熱愛。通過參考從古至今各位電影大師的拍攝手法,再配以他獨家的血腥元素與精警對白,融合了各家之長,闢出了屬於他的獨特風格,成為影壇裏的一代宗師。而這部電影正是他於生涯前期所參與編劇工作的成品。片中能看見大量在他後來作品十分常見的元素,例如蒙太奇的使用和意象的表達,對現代媒體毫不留情的嘲諷與極為出色的角色塑造,都是令他的作品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被後代的電影人用來反覆研究與參考的範例。
此片是講述一對因童年都遭受殘酷對待,長大後都有暴力傾向的情侶。在碰到對方後,如何同病相憐,聯手殺父弒母,並一同踏上成為公路連環殺手的旅途。他們隨機殺人的瘋狂行徑卻在媒體的大力渲染後,被塑造成為如美國經典亡命鴛鴦Bonnie&Clyde般的反英雄人物,受到大眾與青少年的追捧。在他們不幸被捕上庭時,更引來了群眾的聲援。在他們入獄後,也被著名的犯罪電視節目主持人受邀,在監獄裏舉行盛大的現場訪談,於各大電視台轉播。我本以為電影後半就會環繞他們的監獄生涯展開,劇情卻突然急轉直下,諸多的巧合令整件本已不合常理的造神活動越演越烈,當中的轉折恕我無法用三言兩語概括,建議親身觀看才能真正感受。

劇情後半部分的張狂與隨機性實在是令人如坐針氈和血脈沸騰,與前半段雖仍相對偏鋒但有跡可循的鋪排實在形成巨大對比。監獄的部分裏實在是有太多事情同時發生。畫面上的衝擊力與鏡頭的鋪排令原先已經南轅北轍的人物個性被無限放大,之間的不確定性也因為角色們價值觀的極端和衝突變得危險。但就因為劇情從開端就貫徹如一的狂妄與不落俗套,令後段的節奏頓變不會讓人無所適從,反而是期待著劇情接著下來又會打破什麼規範。
原先複雜的畫面已經充斥則各種顏色與線條,配搭上背景裏多不勝數的暗示性影像和片段,本應讓觀眾感到混亂和不舒服,但在此片的實行下,卻完全符合了劇情的需要。在第一次觀賞時,不必太過執著於理解每個片段裏所代表的意涵,可以放鬆享受劇情中所帶來的無序感與混沌。在看完後,仍有興趣研究各部分所指向的深層內容,再慢慢分析和閱讀也未遲。
本片的演員陣容深厚,都是當時已經或即將會紅透半片天的明星們,劇本整體發揮空間極大,也十分考驗演員的拿捏。一不小心,便會讓原本劇本要求的浮誇變得滑稽,破壞了原有的。後來的鐵甲奇俠RDJ於本片的演出稍嫌不穩定,有幾場戲稍微脫離了他本身眼裡只有收視的主播角色,但於尾聲的兩場戲又有給出驚喜的演出。Woody Harrelson輕鬆飾演了冷血,狡猾卻又帶點神經質的殺手角色,幾場他的大特寫也展示了他肢體表情的可塑性。美中不足的就是女主角的定位稍微尷尬,同樣身為暴力狂情侶的一員,表現就被她的搭檔比了下去,某些她的部分就嫌得有點拖慢節奏。但整體節奏於奇特的結構下仍十分吸引,推薦給對血腥暴力較不敏感,也有意欣賞有別於平常電影拍攝手法與打破規範的作品的觀眾。